艾灸门诊

发布时间:2022-8-22 浏览次数:4481

艾灸疗法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紊乱的人体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几大重要作用: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美容等。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石器时代,可分为艾条灸、隔物灸、温针灸等。

  1、 艾条灸: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3)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2、 隔物灸:亦叫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常见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盐灸等。

  3、 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火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