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读书交流会活动圆满落幕
2020年5月,为喜迎建党99周年,纪念第25个“世界读书日、第71个“青年节”,我院工会联合党办、团委共同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号召职工读一本好书,分享读书心得。
此次活动全院100名职工参与,职工在“读书月”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包含党建书籍、中医经典、中外世界名著等多种门类,通过撰写读后感的方式分享读书心得,营造良好的院内阅读氛围。
优秀作品欣赏:
珍惜当下 向死而生 ——读《当呼吸化成空气有感》 节选
病理科 郑娇/文
作为一个医生,在治疗患者身体病痛的同时,应该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心路历程。书中保罗认为,人人都有一死,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理解死亡和疾病……保罗认为,开诚布公地与别人联接,并不意味着要一下子打开天窗把亮话全说了,而是要注意病人的接受程度,站在他们的立场,尽量引导他们走得远一点……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在尽量鼓励患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早重返工作、重返家庭、重返生活,必须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等死之人,他们对于家庭对于工作都很重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再读<大医精诚>有感》 节选
骨伤科 许怀来/文
从一名医学生逐渐转变为一名医生,需要付出很大艰辛,若想成为一名“大医”,实则很难。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历代不乏名医大家,但真正能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并不多,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外科鼻祖华佗,内科鼻祖扁鹊,医圣张仲景,还有当代的钟南山院士,这些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大医”,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实现他们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难道我们就应该放弃“大医”之路吗?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面对更多的是病人,使我经常不由自主想起文中所记载的这段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想必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在初学中医的经方古籍时,都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修得武林秘籍,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总想找几个人把把脉,开开药,试一试经方的疗效,但当真正的踏入临床工作后,就会发现症候的复杂多样,时常又会绞尽脑汁,胆战心惊地开出一个十几甚至二十几味的“神方”。所以,文后又提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也一直不断鞭策着我,每每读完一篇经典,都会收获颇丰。
医之大者 为国为民——读《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有感节选
内分泌科 刘颖/文
少时读金庸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心中澎湃不能自已,常幻想白衣侠客,仗剑行走江湖,为民除害,匡扶正义。但工作经年,慢慢便失去当年激情,仅仅疲于生活奔波,甚至忘却了行医的初心。疫情当前,张伯礼院士说:“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无数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前赴后继的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身边的同事们,也纷纷发送请战申请,“召必回、战必胜”、“我请战,我报名”,报名援助武汉疫区,支援我院发热门诊,参加顺义区防疫工作,参加体温晒查岗,一声声坚定有力的声音在工作群中传递着,每一份都表达着我们医务工作者坚决抗击疫情的决心。此时我明白了,“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始终保持自己的同情心、责任心,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发扬医者救死扶伤,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就是真正的侠客,这就是真正的“大医精诚”。
重温经典 感悟医道---读《伤寒杂病论》有感 节选
肾病科 刘先利/文
临床是锻炼自己的磨刀石,面对痛苦的他们,我是全力以赴,还是临场退却,其实,都时时刻刻纠缠着内心,尤其是中医临床,基本不分科,这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挑战。中医到底行不行,中医到底有多行,都得靠自己治疗疾病的疗效去衡量……每一部经典的形成,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医圣的著作,既有面对亲人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离去的无奈,更有忍住泪水奋发作为的担当,而其创作的书籍,屡经临床考验,成为流传上千年的经典。经典真的来的太不容易,每次面对《伤寒杂病论》,医圣憔悴而又倔强的身影、蹒跚而又坚强的步伐,总浮现在眼前,很难想象,面对亲人一个一个倒下,他是怎么走过那段阴暗的岁月的,迷茫无助而又悲痛欲绝的日子里,准确记录且高效记载如此详实的疾病诊疗体系,他的内心又是有多大的期待......
是啊!作为新时代的临床中医,真的已经很幸福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理应走得更坚实有力.....传承经典,就应该在临床中奋力作为,让中医疗效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经典的精神、经典的发展,就应该在临床中扛起来,负重前行,在解决每一个疑难临床问题的实践中,生根发芽。
上一篇: 遥思先贤 疫起致敬
下一篇: 祝福祖国 助力医改 乒出精彩 羽动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