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笃行不怠
锐意进取 笃行不怠
彭晶晶,副主任护师,北京市首批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首都中医护理管理者榜样人物,北京护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授课教师,顺义区护理质控中心专家委员,深耕临床护理24年,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医特色护理、静脉治疗技术革新及教学科研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护理质量管理,筑牢患者安全防线
作为临床护理质量管理负责人,她以“管理即服务”为核心,重构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员参与模式。创新引入信息化质控流程,实现护理质量实时监测、数据共享及精准统计分析,提升了管理效率。通过调取监控录像督导夜班工作、运用PDCA与8S工具持续改进,护理不良事件整改率100%。她主持的《应用APS规范化防跌倒管理体系》项目,实施集束化预防措施与可视化宣教后,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获2023年院级精益管理“优秀应用案例”奖。
二、深耕中医护理特色,推动技术普惠临床
为强化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她制定《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考核激励管理办法》,确立公平考核标准。实施后,全院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开展量同比增长49.25%,其中非仪器类技术增长60.18%,惠及患者百万人次。
三、引领静脉治疗技术革新,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担任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组长期间,她率先引入血管可视化设备,开展超声引导下疑难置管技术,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带领团队创新开展PICC置管电磁导航尖端定位技术,指引穿刺方向,提高定位精准性,减少导管尖端异位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主编《静脉治疗100问》口袋书并制作了《PICC置管后的居家护理》、《静脉采血知多少》等多类健康宣教手册,覆盖全院科室,提高了患者导管居家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其团队连续6年获评“最佳护理专业小组”,累计为3000余名PICC带管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
四、践行教学科研使命,培育专业人才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优秀学员”,她年均承担20课时教学任务,为临床培养优秀护士70余名。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主要负责人参与市局级等课题4项,发现储药罐技术对心绞痛胸闷胸痛发作的次数、程度等均有明显缓解,参与相关论文撰写,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北京中医药》核心期刊杂志,获专利1项。
五、社会影响与荣誉
她的管理经验在市区级等学术会议分享10余次,获市区级等各类表彰20余项。通过技术推广与培训,累计辐射基层医护人员2000余人,助力区域护理质量标准化建设。
24年如一日,她以匠心守护生命,用创新赋能护理,诠释了新时代中医护理人的责任与担当,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